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《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》一書,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,在全國發行,為我們加強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,推動全民共同締造幸福生活點亮了一盞明燈。
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滋潤人心、德化人心、凝聚人心的工作。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同責任,是提升國民素質和共同締造幸福生活的重要抓手。幸福生活不僅僅是物質需求的滿足,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,是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的有機統一。要徹底將基層群眾“為小我”的狹隘思想扭轉成“為大家”的思想共識,由“旁觀者”及時轉變成為“締造者”,以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引領共同締造幸福生活。
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,核心在于黨建。宜昌市許家沖村把“黨建+創建”模式有機融入到轄區人居環境整治、疫情防控、志愿宣傳服務等各項工作中,用《黨員公約》凝聚黨員力量,帶動激發全村群眾的干事熱情,共同建成了全國文明村。由此可見,加強黨建引領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。通過強化基層黨建引領,培育一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行者,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讓黨建品牌與文化底蘊相融合,從抓關鍵少數到宣傳發動全體群眾,就能夠促使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得到整體提升。
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,底蘊在于環境。宜昌市文明村廣坪村通過大力開展環境整治,督促企業開展污染治理行動,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,同時積極發展景觀植物產業,才得以形成“千門萬戶植花樹,全域盡是自然風”的居住環境。宜昌市文明村官莊村將柑桔文化融入村級發展之中,村內建設柑橘園廣場、藝術戲臺、柑橘博物館等柑桔文化小景,發展成為一個集生態旅游、現代農業于一體的生態村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韻味在于人文環境的融合。通過保護鄉村原有建筑風貌和村落格局,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鄉村建設,重現原生田園風光和原本鄉情鄉愁,使文明鄉風與時代氣息相互交融,同時將精神文明建設與村民的居住環境、生產生活相融合,引導村民自主改善居住環境,以美麗家園建設活動為載體,激發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在不知不覺中,以“隨處可見”的精神文明潛移默化影響村民素質的整體提升。
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,根基在于人民。宜昌市西陵區“一隊五員”志愿服務隊、342支社會志愿服務組織、1萬余名黨員常態化下沉在一線,通過居民點單、實踐站派單、志愿者接單模式,精細化服務解決居民實際需求,成為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力量。只有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,才能筑牢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。通過強化基層組織領導力,把廣大群眾組織起來,廣泛開展文明誠信家庭、凈美庭院、和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,深入開展田間法庭等宣傳教育活動,組織群眾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和文娛活動,引導他們向上向善、孝老愛親、重義守信、勤儉持家,在參與中改變觀念、在實踐中提高認識,進而形成文明鄉風、淳樸民風、優良家風,才能使基層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始終不偏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軌道。
共同締造幸福生活,我們不能只建其“形”,要實實在在鑄其“魂”。全面提升群眾的道德水準、文明素養和共建理念,把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轉化為社會治理的內生動力,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鋪墊精神基石,精神文明建設就一定能與物質文明建設協調發展,結出累累碩果。(宜都高壩洲鎮 楊翼辰)